首页 > 发展型资助 > 爱+行动

爱+行动青年塬上行——赴甘肃平凉通儿沟村实践团队日志

发布时间:2017-10-20 来源:资助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2017年7月16日
     “叮铃铃”的闹钟声响起,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陆陆续续洗漱完毕之后,大家集合准备出发。微凉的早风轻拂,拂去了仅剩的一丝睡意,加上昨晚的休息与调整,颠簸旅途带来的困顿与疲倦此刻竟是一点也看不见了,唯剩下新鲜之感以及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的期待。   
吃过早饭之后,小队乘车从镇上来到了此次实践的的小村——通尔沟村。在小队联络员杨国基的带领之下,我们来到了通尔沟村的村委会进行了一些大致情况的了解。
三四间矮矮的屋子、一个小小的院子、几颗花树绿植便组成了通尔沟村村委会。走进村委会,不巧的是,村支书有公务外出了,村委会里只剩下文书老王一人。在联络员与王文书简单介绍我们小队以及目的之后(之前也已经联系过),王文书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为帮助我们尽快了解情况,他拿出村里登记在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贫困家庭的花名册等相关资料供我们参考。
小队成员一边翻看花名册,一边与文书交谈,双管齐下力图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在此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通尔沟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由于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而小队的实践时间有限,全部走访慰问完是不可能,所以小队就在文书的建议以及资料的筛选下,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
基本情况了解得差不多的时候,时光的脚步也已匆匆来到午饭时分,在和文书拍照留影并向王文书表示感谢之后,小队便离开村委会。
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我们开始了今天的第二个任务——实地考察,即了解村子的布局结构以及需要走访家庭的分布位置。村子里修了两条横贯东西的公路,几条南北走向的小路沟通其间。在东西走向的公路两旁,所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新农村建设时建的房子,它们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门前种几棵果树或者栽种着向日葵,在当地称之为“小康房”。但在南北走向的一些小路上,风景略有不同:路没有铺水泥,因着昨日的一场雨,道路略显泥泞。在小路的两旁,不仅能看到“小康房”,也有一些低矮破旧的土房窑洞时不时映入眼帘,在小队成员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
原计划制定的第一天任务已基本完成,晚上大家结合白天的所见所感商定下来具体的行程安排。希望一切如我们所愿,活动能开展地有声有色!
2017年7月17日
     “曾宪梓助学金微益社”组织同学们进行捐书活动
今天是我们来到甘肃平凉的第二天。按照之前的计划,我们向通尔沟小学捐赠300册图书的仪式将于今天上午举行。尽管我们选定的时间有些不凑巧,孩子们此时已放了暑假,但校长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早早就通知了孩子们按时到校来参加仪式。
入校伊始,校长李军会对我们实践小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馈以锦旗以表真诚的谢意。在简单的交流之后,图书捐赠仪式就按照拟定的流程开始了。
升旗仪式上,将近40多个学生在迎风飘扬的国旗以及嘹亮的国歌声中笔直地站着。之后我们实践小队的队长郭航代表柏年基金会和实践小队发言,以王柏年先生为榜样,告诫孩子们不畏贫苦,逆境之中更要发奋向上,鼓励孩子们从小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之后是校长及各位领导讲话,台下的孩子们认真地聆听着校长、老师和来自远方的哥哥姐姐们推心置腹的寄语,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他们的欣喜和对书籍、知识的渴望。
时光如白驹过隙,图书捐赠仪式的尾声悄悄来临。散会的孩子们如往日课间般,开始做起了游戏,于是乎整个校园里的冷清气氛就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所打破,令人感受到一股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生机与希望。而小队队员们有的和李校长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交谈,有的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还有的在拍摄照片以作留念。最后,全体师生、小队进行了合影留念。
接近晌午,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排着队有序地走出校门,随着一声声的感谢与再见,今天的图书捐赠仪式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2017年7月18日
通过之前的行动,我们小队已经对村子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行人开始深入家庭,走访慰问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这里要特别感谢村委会,在文书刘叔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走访活动。
在今天的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
一.失学姐妹花
姐姐温婉懂事,妹妹可爱灵动,这对美丽的姐妹花倔强绽放于贫瘠的土地上。纵然失学,不放弃探索知识;纵然衣着褴褛,却洋溢着灿烂纯真的美丽。
王文书带领我们首先走访的是两个因经济原因虽适龄却未上学的留守女孩家里。面包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了大概半小时,之后又徒步走了一段狭窄泥泞的由人踩出来的田间小路,终于看到了一排由树枝围成的栅栏和几座破败的土屋和窑洞。这便是我们走访的第一家留守儿童居住和生活的家,此时我心里已经心酸不已。
土窑简陋破败,在年复一年的风吹雨淋下,墙壁上的土慢慢脱落,窗户破烂不堪,根本无法在严冬挡住寒风的侵袭,窑洞内也因为狭窄和采光不足等问题而显得比较黑暗。爷爷年迈,奶奶逝世,叔叔身患疾病,劳动能力几乎丧失,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在银川打工的爸爸妈妈肩上,父母的分手更是使得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和照看孩子的爷爷刘建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两个孩子中,年龄大的姐姐已经八岁了,妹妹也已经五岁了,但因为住的离村里的小学比较远不方便以及无财力负担搬家建房的费用,所以姐妹二人都没有上学。提及孩子上学的事情,爷爷说到,再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会在今年下半年的时候,看看可不可以租到一家价格合适、在学校附近、主人外出不在家的房子,尽量克服距离以及经济困难送孩子们去念书。两个孩子也很懂事,从来没有吵闹着要上学,不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增加额外的负担。我私下问姐妹俩愿不愿意去上学,她们的小脸上写满期待,但仍迟疑着说“爷爷不同意”。
 不过,不上学不代表就失去了获取知识的机会,姐妹俩看电视的时候,除了会看小孩子都喜欢看的动画片之外,还喜欢看一些具有科普性质的节目,与她们交谈中发现在关于动物方面她们懂得比我都多,这让我很欣慰。两姐妹也都很喜欢画画,一直梦想着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画笔。
  从今天两姐妹的表现,我能感受到生活的贫困并没有使她们消沉自卑,没有磨灭她们的天真与可爱,她们依旧拥有纯净的心和美丽的梦。我们虽能帮助她们一时,但不可能永远为她们遮风挡雨,只能鼓励她们去勇敢面对。
二.危房母子情
破败危房之中,老母亲与儿子相依为命,孤苦无依。有国家对危房改造的补助,却没有愿意帮助建房的人。人情冷暖之中,这对母子苦苦煎熬。
下午首先走访的是村里的一类低保户刘兴文。两间低矮破旧得让人怀疑随时有可能坍塌的小房间便是50岁的刘兴文和78岁的老母亲的住房。刘叔叔腿部患有风湿骨病,行动不便,又无妻子儿女,得靠78岁的老母亲照顾。命运的磨难让这骨瘦如柴的母亲不敢生病,也不敢驼背,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依旧每天不停的忙碌着,着实令人心酸。老人的房子太过破旧,属于需要改造的危房,本来村里第一批危房改造在8月就要验收新房,合格后省、县政府各补贴2万和1.5万元,但由于老人家里没有子女,亲戚也没有愿意帮忙出力建房的,所以危房改造、建造新房的事就一直没能进行下去。我们小队也问过王文书是否可以让村委会出面帮助老人先把危房拆掉,建起新房,刘文书说这可能会引起其他村民的不满,说村委会偏私,因而否定了这个提议。
三.寂寂一孤叟
身患残疾,没有妻子,亲人的孤寡老人,只能依靠国家补助过活,忍受着物质和情感的双重贫瘠。
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刘叔叔家,文书带着我们拜访了另一家老人。老人今年56,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虽然行动有所不便,但是看到有客人来,还是坚持下床出来迎接。这位没有赚钱能力,没有妻子、亲人照顾的孤单老人仅依靠国家补助生活,忍受着物质、情感的双重贫瘠。难以想象,患有小儿麻痹症、只从1972年到1982年断断续续上过十年小学的老人不但能够生活自理,还居然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
随后,我们来到村子里另一位孤寡老人杨拉平的家里。同样是两间低矮破旧的房间便是杨叔叔的家,屋顶上的瓦片也有好几处碎裂,阳光能从缝隙照进屋子里。门前是一颗果树,此刻结满了果子,屋旁还种着一大片玉米。然而这一切,44岁的杨爷爷却因其17岁的一次意外而无法亲眼见到了。据杨叔叔自己说,1990年刚失明那会儿,自己真是难以接受,极其不适应,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转变过来。没有成婚没有子女,母亲也在10年前去世,就这样一个人在黑暗中坚强地生活了10多年。当问到一个人生活有没有什么问题时,老人平静地说着早已经习惯了。可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这个平静的“习惯了”里夹杂着多少艰辛痛苦以及坚强勇敢的,哪怕只是万分之一。
我们或许不能帮这些苦难的人解决问题,也不能成为他们的亲人去照顾他们;但我们能且愿意认真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我们能给他们送去欢乐,这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
2017年7月19日
转眼间,我们一行人已经在甘肃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四个夜晚。今天是我们实践的最后一天.....  
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小路,不一样的是心情。今天的我们比往日多了几许难以抑制的兴奋,因为将我们变身为“圣诞青年”小队,带着礼物去实现孩子们的心愿。
根据记忆,我们六人徒步前往昨天走访的两个留守女孩的家中。没有了昨天的面包车相送,我们在蜿蜒崎岖的小山路上足足走了50分钟才到孩子家里。
见到我们再次拜访,爷爷刘建杰对我们表示了欢迎。小队队长郭航和联络员杨国基与爷爷开始了交谈,而爷爷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跟我们说了一些昨天没有机会说的贴心话。几只画笔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甚至是随手丢弃的玩具,对于这对姐妹而言却是一个奢侈的心愿。当我们带着孩子们一直企盼的画笔和画板走近窑洞,看到孩子们见到画笔和画板时的闪烁着光芒的眼睛和纯真的、不加掩饰的笑容之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快乐与满足充盈着。孩子们在向我们道谢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商品包装和我们一起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万物和世界。从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们对于绘画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我们也很高兴自己能够帮助孩子们朝自己的兴趣爱好迈进一小步。
轻松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眨眼间,时间就随着孩子们画的房顶上的炊烟飘然散去。纵然有点不舍,却依旧要笑着说再见,不让一丝忧愁的记忆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之中。
下午,我们与村子里的几个留守儿童进行了交谈和愉快的游戏玩耍。迫于生计和发展,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外出打工了,每年也只有过年才会回来一次。虽然会很想念父母,希望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但懂事的他们却从来不会跟父母说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性格,也可能是体谅父母的不易,不愿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他们会做的仅仅是珍惜过年时父母回家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时刻,懂事得令人心疼!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摔跤了哭着喊妈妈,在父母怀中撒娇。他们很小却十分懂事,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坚强,而是悄悄把软弱藏在了被子里……
面对这些从小缺乏父母呵护的坚强又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希望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而不是怜悯;我们希望我们短暂的陪伴,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自然的欢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