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型资助 > 自强之星

[自强之星候选人事迹展示]李昌轩

发布时间:2015-03-19 来源:资助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姓名:李昌轩  学号: 1201080230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1.学院推荐理由

父母相继患病,打击着本就贫困的家,却打不垮他心中的信念。贫穷于他,不过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坎,他发愤图强,用优异的成绩、扎实的基础,为自己的梦想做着铺垫。

漫漫求学路,饱含几多辛酸。但他在困厄中自强不息,用勤奋弥补学习上的差距;在求索中锐意进取,克服困难,专心于学术研究;在社工中不断磨砺,置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中,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他在风雨飘摇中,挥动翱翔的翅膀,逆风飞翔!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在上下而求索!一份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

他是校长奖学金得主,是优秀学生典范,特予以推荐。

 2.候选人事迹材料

 黄昏的影子,袅袅地从柳梢升起,在京城上空不停加盖层层的薄幕。天边的孔雀紫缓慢地下垂而合闭,如同夜色柔软的银灰色羽翼。西沉的斜阳像一块冷却着的烙铁,颜色虽已转为暗红,却依然向四面散发着炙烤般的热量。李昌轩常会对着暮色良久,想起山那边遥远的故乡,回忆起儿时五味杂陈的记忆。

在困厄中自强不息

李昌轩,来自甘肃陇南秦巴山区的一个普通家庭1999年他的父亲不幸被查出慢性的肝胆疾病,两次去省城兰州治疗,花光了家庭的积蓄,还欠下了许多外债。此后的日子里,父母省吃俭用支撑着四口之家,父亲的身体渐渐转好,但命运之神并没有给他的家庭以垂青,母亲又因长期的体力劳动,劳累过度卧病在床。一连串的变故使他的家庭愈发拮据,也使他整个少年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市里最好的高中;2012年高考,通过当地政府5000元的资助奖励,李昌轩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开启了他的大学之路。

来到大学,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关怀下,助学金的资助舒缓了他的压力。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在生活中处处节俭,节假日及闲暇的时间,他常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他也没有忽视学业,课堂上有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实验室有他认真探索的轨迹,社会工作中他为同学任劳任怨,课外活动中常有他会心的笑容。

在求索中锐意进取

来到大学,李昌轩很快就融入了农学院这个有爱的大家庭。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和同学们的差距,尤其是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上,高中的课程较为简单,并且从小都没接触过听力训练,大学英语课堂全英文的教学让他很是纠结,大概一周之后,他硬着头皮去向老师求助,老师答允他每节课下都和他交流,之后他又在班主任张老师的建议下,坚持在主楼东侧的草坪上早读,每天六点,舍友还在熟睡,准时起床的他就在校园“咿呀学语”,冬日大雪,夏日骤雨,他就躲在教学楼的角落。初来学校没有电脑,他就每周三周五准时等待二教三楼多媒体教室的开放,有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他一人,他依旧坚持到教室锁门。就这样日复一日,大一的英语他的英语成绩虽不理想,但已经可以跟得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大二的他英语第一次拿到了90分的成绩,并顺利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扎实认真,曾为一次生化实验的设计和助教争得面红耳赤,曾为一次课程论文的完整性专程去北京的胡同考察,“慎思笃行、知行合一”是他恪守的信条。凭借着这种精神,他在大二学年GPA3.92,综合测评103.38的好成绩,均排名专业第一,获得了我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专注理论学习的同时,李昌轩对科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石旺鹏老师的指导下,大二他就开始了URP课题的探索。初次和老师交流,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植保楼拆迁过程中实验室空间的有限、加之有关项目的师兄师姐毕业,曾让他萌生退意。但机会总是留给不轻言放弃的人,在石老师的支持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他自学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实验室。遇到问题、获得进展,他都向老师虚心求教、分享交流。在不懈努力后,实验也渐入佳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白手起家的艰辛与磨砺,让他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发掘了自己的潜能,更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在社工中磨砺自我

繁忙的学术生活之外,李昌轩同学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工活动,积极要求进步的他现已是中共预备党员;他爱好人文和自然,连续两次参与了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的选拔,获得农大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并代表学校参与了全市的角逐;在农学院组织的“学术达人”挑战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和集体二等奖;在第九届科技文化节生物学院酿酒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所在宿舍连续两次获得农学院“优良学风宿舍”荣誉称号,并参加校团委“宿舍文化节”活动获一等奖。

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就参与了 “我为家乡送信息”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校团委“优秀信息员”荣誉称号。此后的寒暑假中,他还与高中同学自发在远离县城的黄陈镇山区中心小学进行支教,赢得了家乡政府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从一个人背起行囊闯北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与同学合作探索植物源农药奥秘的初展锋芒;从与学长学姐合作参加学院“学术达人”挑战赛的宝贵历练,到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中的独当一面;从与同学舍友初逢时的陌生与青涩,到共同努力获得院级“优良学风班”和“优良学风宿舍”的亲爱与团结。在农大学习的两年多,也许不是李昌轩最美好的时光,但一定是他最值得自豪的时光。“解民生之多艰”的感染,“育天下之英才”的熏陶,既让他坚定了科研理想,更为这理想,注入了历久弥新的长远动力。

站在大学这个基点,他的漫漫求学路,途中充满艰辛,饱含了几多辛酸。但他的青春一直充斥着坚强,贫穷于他,不过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坎,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